一度出现危机的全国男篮联赛,在有关各方的压力和调解下,总算没让僵局继续下去,如期开赛已成定局,大家可以放心了。但是,这一场争端究竟是谋划已久,还是突发?矛盾究竟是解决了,还是暂时收起?篮球改革究竟是走上了正轨,还是扭扭歪歪?诸多问题其实并不因为联赛新赛季的启幕而让人真能放下心来。
当前卫和奥神两家俱乐部在报名截止期后又发生变故,所谓“合并、重组、更名”得到中国篮协准许之后,其余10家甲级俱乐部已经嗅出其味。武汉会商作出联合抵制的决定,更给人“迫不得已”的感觉。传媒对待这一风波的态度谨慎而又清晰,笔者只看到一家体育报纸发表了一篇有别于众多媒体的短评,题目是“保卫联赛”。从该传媒的背景分析,多少反映出主管部门和赛事组织者处理这一事件的原则立场和出发点。
主客场制的联赛是篮球改革成就的重要标志,联赛的不可动摇天经地义,毋庸置疑,因而几乎能够顺理成章地推断出破坏联赛就会破坏篮球改革的恶名,至少可以说那10家俱乐部的作法是一种不惜牺牲联赛的不明智之举。不过,事情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说到底,联赛只是一种产品,并非生产力。人们应当保卫的是生产力,而不是产品。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本身不会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如果选错了对象,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按下葫芦浮起瓢,耽心市场上没得卖,就先拿些有毛病的东西卖给人家凑合使,终归不是个办法。NBA牛不牛?劳资纠纷没解决,说不打就不打,损失那么大,好几个月没比赛,不也照样过来了吗?
中国有许多事往往是这样,说是保住某种东西,其实是为了保住和这种东西有关的人。偏偏中国人又有化解是非的习惯,因为谁都知道,对一种行为的保卫,必然是对另一种行为的打击。当联赛再次开场的那一天,也许没人明白曾经发生又平息了的风波到底是为了什么,该由谁来对此承担责任。改革开放已经多少年了,还是说不清为什么承认错误或过失竟会那么难!
中国的篮球市场尚在构建雏形阶段,市场要按法规运作,容不得随意性。搅乱规则,就是搅乱市场,这是常人都懂得的道理。“搅乱”容易治理难,一旦有了“保卫”的旗帜,治乱就会难上加难。